卷一

奥斯特里茨
y1pU-Xjjq-0iEoYo0R7DODaVWR_0yc1Ew1N5972lYvi0JEqLeavCMDXgk_mIUVFmOcz

  《战争与和平》实在是一部伟大的小说,连我自己也无法理解,这般伟大的小说,我竟然在买了五年之后才开始读。“书非借不能读也”——这话很有道理。我从图书馆和同学那里借来的书总能耐着性子(同时赶着拍子)读完,而自己买的书,无论从书店捧回家的时候多么喜欢,往往却在草草翻过几页之后,最终落得尘封在书柜中的下场。要不是上周在图书馆找《万历十五年》和《莫斯科日记》时碰了一鼻子灰,转了一个小时却只带回一本java参考书,我也不至于走投无路到亮出私人收藏吧=_=
  广院的美女全国一流,可这图书馆的藏书……我就不说啥了……
  本来第一卷的读后感想写奥斯特里茨,然而甫一下笔,立刻走上讴歌拿破仑的不归路。细想之下,《天与地:从奥斯特里茨到滑铁卢》,本就应该独立成一篇随笔放在“史海文书”里,如果是读后感的话,还是紧扣书本、莫要跑题为妙。


  “记住一点,安德烈公爵,假如你被打死,我这个老头子会难过的……但是,假如我听说,你的行为不像尼古拉·鲍尔康斯基的儿子,我会感到羞耻的!”
  罗斯托夫后来听说,在那一大群高大英俊、骑着价值上千卢布的马从他身边跑过的富翁、青年军官和士官生中(即俄国骑卫军),冲锋以后,只剩下十八个人了。
  第一句话是俄军从莫斯科开赴维也纳之前,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鲍尔康斯基公爵对他的儿子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鲍尔康斯基公爵的嘱托(汗俄罗斯人的起名方式……)。前者是今朝依然备受敬畏的前朝高级将领,后者是在社交场上游刃有余、军界正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这句话令我震惊之处,在于公爵父子似乎都认为国捐躯是件义不容辞的事,其实他们的身份如此之高贵、声名如此之显赫——更难能可贵的是,安德烈是豪门独子,而他的子嗣还在娘胎里。
  第二句描写的是奥斯特里茨战场上的一幕。当事人尼古拉·罗斯托夫也是伯爵之后。这句话深深的触动我,不是因为牺牲惨烈(全军覆没也见怪不怪了),而是因为牺牲的人都是“赤裸裸的剥削阶级”——大地主和王公贵戚。他们骑的一匹马的身价比一个普通士兵一辈子的挣得薪俸还要多,可是他们居然把马骑到了战场上,而不是理论上的马场。
  简而言之,第一卷改变了我对贵族阶级,至少是十九世纪初叶沙皇俄国的贵族阶级的映像。诚然,教科书可以把贵族定义为社会寄生虫,但教科书不能否认历史:贵族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欧洲的骑兵和中国、蒙古的都不同。汉武大帝举国动员,十万铁骑出朔方,马匹是国有资产;蒙古和匈奴都是“马背上的民族”,牧民可能缺钱,但决不会缺马。反观欧洲,《帝国时代II》中法兰克的骑兵有120%的HP,判定如此之高,因为在中世纪的法兰克,成为一名骑士的条件相当苛刻。“在七八岁的时候,贵族的男孩子就要开接受始基本训练。14岁左右的少年成为护卫,进行骑士的训练,护卫是骑士的同伴和仆人……不仅是军事训练,护卫还要增加他们的文化知识,到了21岁,护卫有资格成为骑士……不过骑士在那时只可能出身于富裕人家,因为添购一大批骑士所用的装甲、武器和马匹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甄选骑兵的标准,在十九世纪的俄国已经不那么苛刻(拿破仑也是如此),只有在最上层的精英部队(比如御前近卫军)依然沿袭了高门槛。无数挂着公爵和伯爵名号、平日里在各式沙龙和酒会上谈笑风生的富家少爷,看起来十足的纨绔子弟模样(确实有不少人果真如此),然而当他们中“真正的贵族”穿起崭新的军官制服、戴上佩刀、跨上战马,微笑着辞别父母奔赴前线时,展现出来的却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高贵风度。
  “……因为不可否认,俄国近卫骑兵也许是拿破仑时代除法国近卫骑兵以外最引人注目的近卫骑兵力量了……他们的特点:相貌英俊,骄傲勇敢,打起仗来不计代价(虽然也许这跟指挥官有关),这大概也算是拿破仑战争引人遐想之处的体现之一。”
  【拿破仑时期俄国近卫军·骑兵部分】——中国拿破仑论坛

  如果这文章继续写下去,不免要谈到自己对“贵族”、“草根”、“上流社会”等名词的诸多看法,那又将是一篇充满火药味和愤世嫉俗的愤青文字。我在这里不痛不痒得赞颂一下贵族,又戛然而止,因为我仅仅是看了第一卷而已,对贵族还没有足够清醒和全面的认识。皮埃尔、安德烈、尼古拉、鲍里斯这些生动的名字在哈雷彗星光临地球的1812年之前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我现在能肯定的是:历史和托尔斯泰的文字一样波澜壮阔,战争与和平同样涤荡人心。

5 thoughts on “卷一”

  1. 我们对贵族的某些印象是被教科书或者长辈强加的,只是因为我们在一个没有贵族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里。
    不过马克思也说过矛盾总是存在的,既然那个时代贵族阶级被下层人民尊敬崇拜,那他们自然对自己的身份有一定的觉悟。按马克思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剥削在那个时代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但要在当今批判贵族,只有点出些反人性的贵族特例。所以某些一辈子没有坏心眼的老实贵族或者满腔热血维护身份形象的贵族就无辜的消失在历史中了。
    我觉得“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还是很有道理的,看史书是很有用。

  2. 万历十五年的英文原本名字是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单从标题看来就可以看到原本与中译本的差距,黄仁宇在中译时也一再道歉,说自己三十年不说中文,文法错误多多—这也许并非他谦虚地托词,而是事实。这本书可以在网上找中文本读读。可是觉得以你的历史背景,似乎应该先读读他的郝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和中国大历史,还有清华葛红兵的中国思想史,毕竟,要理解晚明历史的纷繁和复杂,一定要先有整体中华文化的史观。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