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Chapter2

  作为一位蜚声全球、功名在近代史上无人能出其右、喜欢大放厥词的“千古一帝”——抛开苏格拉底、孔孟、毛主席等出版过语录的话篓子,以及丘吉尔、罗曼•罗兰、莎士比亚等以文字精妙著称的作家不算——拿破仑的“名言”可能是世界上所有“名人”中最多的。因为自信,因为自负,大炮皇帝的言辞总是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字里行间流露出骨子里的桀骜不驯和高人一等,这直接导致他的名言经常遭受两种形式的扭曲(未必是恶意):曲译,伪托。


曲译

  拿破仑说法语(显然),英语很糟糕(在他所处的时代,英语在欧洲大陆没有任何地位,况且作为一名“世界征服者”,似乎也没有学好“外语”的必要)。滑铁卢之后,英语逐渐取代法语的地位成为世界语,于是对于当代国人来说,我们读到的拿破仑名言,大都是经过法译英、英译中的三度创作辗转得来,曲译就显得再正常不过。这里举两个典型的例子,看看“以讹传讹”究竟是怎么传的。

中国•睡狮

  我们可以肯定某人说过什么,却决不能肯定某人没有说过什么。好比《论语》中没有写“子曰:我饿了”,并不能说明孔子一辈子就没喊过饿——也许他说过,只是没人听到或者没有被记载下来。长期流传的拿破仑“中国睡狮论”的说法,追根溯源,即使不能说“拿破仑从来没有说过中国是睡狮”,也可以断定原话是被曲译了。
    曲译并不是无中生有,拿破仑的确评价过中国。被囚禁于圣赫拿岛期间,他曾与一个请求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却被嘉庆皇帝严辞驳回,正处回国途中的英国外交官做过短暂会面。会面中提到中国,拿破仑说:“Quand la Chine s’éveillera, le monde tremblera。”英译为When China awakes, the world will tremble——当中国觉醒,世界将为之震动——并未提及睡狮。拿破仑的另一段话可以作为注解:
  If I were an Englishman, I should esteem the man who advised a war with China to be the greatest living enemy of my country. You would be beaten in the end, and perhaps a revolution in India would follow.
  睡狮的说法,最早可能来自于梁启超,其比喻的目的也不是说明中国即将崛起,而是为神州华夏万马齐喑、萎靡不振而痛心不已——好一个幅员辽阔,人杰地灵的泱泱大国,却被区区千里之外一座岛国远远抛诸身后——不是夷人太过强盛,而是国人太过孱弱,本有雄狮拔山盖世之力却落得人任宰割,怎能不叫人心痛!许多管中窥豹的国人,不了解拿破仑的原意其实是“与中国交战是不明智的,东方诸国(中国和印度等)在不远的将来很可能对西方世界构成巨大的威胁”(分析的非常正确),仅仅凭一句翻译就以为那位千古一帝是在夸赞自己前途光明不可限量,叫人无话可说。
  睡狮,哪里是光荣?分明是恨啊!

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
(或:“不可能”只在庸人的字典里)

  这件蠢事是英国人干的,也是无奈之举。
  拿破仑在1813年与Lemarois将军(不认识这个人)的通信中写道:“’Impossible’ n’est pas français”。我不懂法语,只看到三种英文译版:
  You write to me that it is impossible, the word is not French.
  ’Impossible’ is not [in the] French [language].
  Impossible is a word found only in the dictionary of fools.
  前两种版本基本相同,很可能是对照原文直译的,想必与拿破仑的愿意没有什么出入。第三个版本肯定是意译(没有出现“法国”的字眼),目的显然是为了避免读者误解(倘若按字面意思翻出来:“你对我说‘不可能’,这个词不是中文。”——乍一看谁能明白?)。虽然意译也体现了原文的精神,却失掉了拿破仑笔端流露出的帝王幽默,一股唯我独尊的霸气也在无形中逊色了不少。最后,大概是中国人因为某些原因又把它改了版(也可能是英国人早就改过的,只是我没有看见)——终于诞生出“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样一句相当平庸的小学生级名人名言。
  “大风起兮云飞扬”、“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些脍炙人口的汉语精华,唯独通过汉语表达出来,才能弥散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意蕴与音韵;同样,“’Impossible’ n’est pas français”,那种难以言明的睿智与孤高,也是脆弱到禁不起任何translation的触碰的。


伪托

  不知道别人是否也有相同的嗜好,至少我对这种等同于撒谎的伎俩已经习以为常。伪托的伎俩,用且仅用在应试作文的时候,而且自视甚高:爱迪生高尔基之流不入法眼,模仿他们的语言实在太缺乏文学价值,要编就编亚历山大、成吉思汗、拿破仑这样几代枭雄的豪言壮语。
  迄今为止最自豪的伪托作品,当属高考时瞎掰的“恺撒说”(话说回来,高考后就没写过应试作文,也就没再瞎掰过了):一个世界容不下两个罗马,一个罗马容不下两个恺撒。
  我对它非常满意。句子的结构上借鉴了MGS3中一句对白“一个……容不下……也容不下……”的结构;主题上也符合凯撒在年轻时就表达过的“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总而言之,不是一般的满意。
  前面写泰戈尔的时候提到“谎话被人说了一万遍就成真的了”——但是又不得不承认,伪托也是有条件的。比如网上流传的病榻上的爱因斯坦的临终遗言“护士小姐,你踩到我的氧气管了……”,虽然掰得相当出彩,但毕竟出于愉悦大众的目的,一看便知真假#。而《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因为本身就有不逊色于泰翁顶级作品的质量,外加《读者》推波助澜,才形成了后来的错乱与风靡。
  关键在于,你伪托得好不好,像不像?
  (顺便提一句,拿破仑的遗言是“France, armée, Joséphine…”,英文为“France, the army, Josephine…”——祖国、战友、爱人——作为遗言来说,已经无可挑剔了……在稿纸上画了五星,抄了一遍又一遍,不知道怎么形容才好……)
  “拿破仑率军远征意大利,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时候,他站在山顶,不无骄傲地说:‘我比阿尔卑斯山更高!’。”
  这个典故流传得很久很广,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以至于现在都快忘记了。这句话说得怎么样?说得相当好,好极了!其语言智慧放在晋朝之前的中国必定跻身《世说新语》——可伪托毕竟是伪托,这话是编的,而且编的有破绽。
  如前文所言,我不能断定拿破仑这辈子就没说过“我比阿尔卑斯更高”。根据读过的材料(中文和英文,没有法文),他在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前后留下的名言很多,著名的如“The man who has made up his mind to win ,will never say:impossible”,但其中并没有“我比阿尔卑斯更高”的只言片语(如果有说过的话,此等精彩的发言一定会被记录在册)。于是从资料上推断,此话纯属伪托。
  另外从逻辑上推理,以拿破仑本人的性格他也决不会说这句话。即使像他这样一个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人,内心深处应该还是对自己的身高耿耿于怀的(每个人都有各自耿耿于怀的缺陷,任何伟人都不例外)。他说过的无数名言中,屡屡涉及智慧、才干、欲望等可以归类为“人的本质”的元素,却从没提及身高和容貌(说明他介意)——试想,假如拿破仑在山巅高呼“我比山更高”,客观事实是没错,充满智慧也没错,但是立刻会让人联想到:他站在山上比山高,下了山毕竟还是个矮子,说这样的话聊以自慰,很聪明,也很可笑——那不是自取其辱么?
  汉尼拔和凯撒都征服过阿尔卑斯,人们却唯独将“高山论”的版权交给拿破仑,个中原因,不言自明吧

2 thoughts on “语言.Chapter2”

  1. 最喜欢皇帝16岁时第一次拿起银色佩剑时说的话(其实不是话,<<拿破仑传>>里写的是"他这样想…"…..姑且当是他说的好了)
    "只有这剑柄属于法兰西,剑锋则属于我"…..不知道原文是什么,但是只看这我已经足够激动了..//

  2. 拿破仑率军远征意大利,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时候,他站在山顶,不无骄傲地说:‘我比阿尔卑斯山更高!
    不知道为什么,还是更偏爱 Alp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