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Chapter1:相遇

y1pdANAFbCFP6Tn1u8HgZs8QOgpq8XahxuhJONrT7l9SaJ6goH3M-33FSWJ6-nsC0FE

  虽然现在大二才走完一半,但我几乎能肯定,《芥川龙之介小说选》将是在大学阶段的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芥川先生将是在大学阶段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不止在大学,恐怕一生都是如此。两个月前从图书馆中觅得此书,读起来心潮澎湃、百感交集。两个月后书已经还回馆里,可是书中的只言片语无时无刻不在脑海中浮现。想写一些颂赞这位心目中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家的文字,但每每静不下心来,或者经下心来后却不知从何写起。现在终于挨到寒假,人去楼空,如鸟兽散。十几天来天天往自习室跑,坐在靠窗户边有暖气的座位旁,不用回头也知道身后是那位国传的荷兰语小MM(她每天挟一本《荷汉大词典》自习,所以我这样猜)。教室里零零碎碎不到十个人,我心里只当仅有我和她俩人……
  于是,在这样美妙不可芳物的环境里,我才能顶着首都一二月的寒风,把一天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奉献给自习室;才能把自己绑在书桌前,画一些早就该画的画,看一些早就该看的书,写一些早就该写的东西,像一些早就该想的问题;才能从两个星期前的孤独地狱中走出来——色狼很容易被引诱,色狼同样容易摆脱引诱……
  谢谢荷兰语小MM,没有你,我就把时间全耗在《三国志11》上面了,敢问一个宅男哪有时间当愤青呢?


  像大多数非日本人一样,知道芥川龙之介这个名字,是因为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我没有看过电影,起初以为它是改编自芥川的同名小说,后来才知道,黑泽明只是借用了小说《罗生门》的标题,故事其实取材于芥川的另一部作品《竹林中》。
  如果让我对两部作品作一番评价,《竹》和《罗》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无法进行比较。但个人觉得,两部短篇不仅都无法成为芥川的代表作,甚至难以被列入他的“杰作”的名单(如果名单上的条目在个位数的话)。可是不管怎么说,我在潜意识里对《罗》依然有一种难以言状的崇拜感——并非是黑泽明电影的缘故。
  追朔到高中的时候,看卫视台播放的《棒球英豪》动画版。有一集教室的场景,讲台下达也昏昏欲睡,讲台上老师正朗读《罗生门》的开头:“一天傍晚,一个武士来到罗生门下避雨……”(这里先赞一下台湾的国语版配音,做得很出色、很细致,连老师朗读课文的情节都译制得这么好)——于是猜测《罗生门》应该被选入了日本的高中语文教材。虽然是偶遇在一部与文学毫无瓜葛的动画片中,那短短几秒钟却是我平生第二次接触芥川的文字:因为偶然,所以偏爱有加。
  想来也巧,我看《读者》不多,最喜欢的文章有两篇,居然全都是描写父亲的(于是不禁想起,自己在学过课文多年以后,才能从模糊的记忆里渐渐悟出朱自清《背影》的凄美,然后浪子回头般地对文章无限欣赏——弗洛伊德帮我解释一下,这种癖好是缺少父爱还是怎么着?)。早先一篇是一位美国杰出人士回忆他的文盲父亲,真人真事,轻描淡写、略带忧伤的琐碎记录感人至极——可惜因为读的时候年纪太小,现在文章的题目和作者姓名已经无从寻觅,非常非常遗憾。后来在初中时读到芥川龙之介的《父亲》,这是我与芥川的文字的第一次邂逅,拜译者堪称信、达、雅的译笔与美术编辑一幅颇为传神的插图所赐(说老实话,没有那幅插图,单凭文字的印象会打不少折扣),一瞬间就把作者的名字牢记在心,不仅牢记在心,还把他捧上了神坛:能写出此等文章的人,哪怕只写出这么一篇,也绝对堪称第一流的作家……不对,用“作家”这个俗气且不准确,应该是“哲人”。


  上大学以后在《芥川龙之介文集》里看到了文洁若的译本(文集是她编的,文章未必是她亲自译的),感觉没有当时在《读者》上看到的那个译本好。链接里的版本跟印象里小学时看到的很象,但不能肯定,文章很短,希望大家有时间的话不妨读一下,五分钟而已。
  http://gxmgxm.xdxxblog.com/archives/2006/2006731233723.shtm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