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貌断层:中国可能永远不能成为大国的50个理由》——摘录.25
2003年10月,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返回地球后,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表示:“看到地球景色非常美丽,但我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
可是,现在你在地球上都很难看清长城了。从几张拍摄于一个世纪前的照片中,人们发现当时的长城与今天容貌迥异。其中一张拍摄的是姐妹楼(syster towers,在古北口),两座巨大而坚固的石塔深深嵌入缀满密树的山坳中。它们以傲人的姿态俯瞰着一条长河,强壮有力的形象充满自信与光荣,仿佛包含了中国所有的骄傲。
而另一张记录了今天的姐妹楼的照片更令人震惊。一百年前巍峨的石塔现在只剩下寥寥几层基石,残垣以上,整座塔身都已如幽灵般灰飞烟灭。两张照片并排放在你面前,如同一个恶作剧——首先是震惊,然后哑然,最后悲伤——你意识到,它们真的一去不返了。
那河也干涸了,被打着“古迹保护应当让位于经济发展”的荒谬旗号的滥用水资源与疏于管理所吸干。那曾经葱郁的山坳,如今只留下零星的树丛和大片大片裸露的黄土。
当威廉·林德塞,一位致力于保护长城的英国社会活动家,与一位82岁的当地老妇(Lu Wencai,不知道中文名是啥)谈起长城时,老妇说:“楼已经不在这里了,它们消失了。”她告诉林德塞,姐妹楼第一次遭破坏是在抗战时期,可真正的毁灭发生在七十年代:人民解放军在这里铺设铁路时,他们用拆解石塔得到的石块修筑了临时住所;解放军离开以后,当地人又把石块取回自家使用。
沿着长城,到处可以听见与这位老妇类似的故事。数十年的荒于管理和肆意破坏彻底摧毁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中国人经常泣诉“我们是外国侵略的受害者”——那些暴行确实给这个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是,长城的破坏以及它今天贫瘠的维护状况完全都是中国人自己造成的。似乎“中国”和“传统文化”完全是一对反义词。ChinaBounder 的注解:
我经常问学生们的另一个问题是:“What do you do that is Chinese?”
“什么意思?”
“就是说——是什么让你成为一个中国人,是什么让你成为独特的、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这个个问题也许并不聪明。毕竟我的出发点是让学生们展开讨论,结果却让所有人沉默不语。极少数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有几个同学回答“书法”,因为学习书法的现象在这里很普遍(但是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在他们传统的家长的强迫下去学习的)。
书法以下,答案所剩无几。有人回答“乒乓球”。我反问“那么,乒乓球确实属于中国的‘传统’么?”
“是的。”
“真的么?它在中国有多少年的历史?”
“嗯……我不是很清楚……因该有很多年吧……”
然后我告诉他,乒乓球这项运动,发源于1880年的英格兰。
通常在稍大一些的班级,每个班至少会有一个同学练习中国传统乐器,像古琴、二胡、琵琶等。不过多数人练习的是钢琴、小提琴——那些标准的西方乐团使用的乐器。
中国的文化在哪里?当这个国家最流行的运动是篮球和足球,当圣诞节和情人节日益盛行时,它的文化在哪里?我发现相比于知道端午和中秋节具体日期,更多的学生把12月25号和2月14两个日子铭记在心。
我插两句,关于这四个日期:端午节无论农历阳历我都不知道——但我对屈原并非一无所知,至少读过几遍《离骚》;中秋我知道农历是八月十五,阳历并不关心;两个西方节日我在大学以前一直搞不清具体是几月几号,不过大学里这个太流行了,我不可能不记住;似乎马上就要过七夕了,不过,管它是农历的七七还是阳历的某月某日,干我屁事?在我看来,不放假的节日没有任何意义——中秋端午还放假呢!
即使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最富盛誉的饮食也在逐渐丧失其影响力,逐渐变成一种evaporating into a mere simulacrum of what once it was(这句话我想用一句成语,但是明日黄花不妥,回光返照也不妥,语文不行,只能先放这里搁着)。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大举入侵中国人的饭桌,同时让中国人的腰身变得愈发辽阔。也许这个例子可以提喻整个中国文化面临的现状——每逢周末,在上海的中心地段徐家汇,必胜客的店门外总会排起长龙。多奇怪的场面!And indeed I often shout out to the queue of assembled simpletons that(我不认为这个老外会对着一群人大喊大叫,所以我认为自己理解错了,不翻)他们排队购买的是一堆高热量低营养,价格高却没品味的垃圾食品。为什么人人都想吃必胜客制造的垃圾?如果你想吃匹萨,上海有一打一打的好去处(北京西路的JimiX就是个好去处)(在下愚昧,JimiX闻所未闻——前一个括号是原文,这个括号是我加的)。不过我说这些话都没用,因为它是必—胜—客。
这就是今天的中国文化:形式高于内容。是的,中餐依然是主流,而西餐只是偶尔的调剂,大多数在国外旅游的中国游客也只吃中餐。中国人很少对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产生兴趣——可是显而易见,与在世界范围内声誉颇为尴尬的英国饮食相比,中餐已经好不到哪里去——他开始腐朽了。大多数受正规教育的年轻人并不会做菜,他们太习惯于父母的溺爱,甚至没有掌握基本的烹饪技巧。正因如此,明代和清代许多最负盛名的珍馐佳肴在今天已经失传。
这就是我眼中的,这个世界上一度最伟大、最富灵性、最具勇气与生命力的中国文化——在今天已成为一具被侵蚀殆尽的空骨,轻轻一吹,便将化作灰烬。《中国面貌断层:中国可能永远不能成为大国的50个理由》——摘录.25
“但是,在中国艺术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圆明园——‘圆’意指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象征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一清王朝六位帝王竭力营造的皇家园林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火烧圆明园’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意义深重的一页。
从那时起,圆明园遗址一直作为一片废墟为人保存,铭记。2004年,一个讨论是否应当重建圆明园的会议召开(可能是指《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译者注),然而该会议最终否决了重建动议。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北京的圆明园废墟和南京的万人坑遗址是西方列强与东洋鬼子留在中华民族脊背上最创痛的伤疤。……这种废墟的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那种以强凌弱的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它可以唤起国人对那段祖国贫弱历史的痛苦记忆,激发国人奋发图强的意志和决心……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才是最理想的。’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叶廷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找原话找死我了,原文把Ye Tinfang写成Ye Yanfang)
Another commentator said ‘Without rehabilitation, the Yuanmingyuan displays explicitly the crimes committed by the Western allied forces. As time goes by the new Yuanmingyuan may obliterate the painful history in the minds of Chinese people.’(这段话找死我也找不到原文,我就不翻了,反正就那个意思)
还是受害者情节。
然而事实上,中国自己给自己造成的伤害远比外力更多。圆明园的许多文化遗产因为法国人与英国人的劫掠而得以幸存,经由中国人民数十年的辛苦努力终于回归故里。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极度破坏,800米的圆墙被推倒,上千棵古树被砍伐,无数的文物再度被洗劫或毁坏。
(中国人有错,不代表洋人都无辜。比如说我抢了校门口的农行,然后这家农行失火,钱全烧了,不代表我就“挽救”了我抢的那些钞票。抢银行的我和失职引火人都有罪。在圆明园这件事上,中国人,法国人,英国人,都该死)
有谁是为了让国人忏悔自己的罪行而高声疾呼的?没有。对中国而言,作为一个受害者,暴行永远来自国界以外。
呵呵,这个老外还真自以为是~~(抱歉,忍不住插了一句),都说旁观者清,可是那些大多数的所谓外国学者都太以为自己真的比中国人还清醒地了解中国本身了~~
中国当然会成为大国. 那些理由不是一个国家是不是大国的标准. 不过,这个老外另一些文章描写倒是极为细腻…很可以学学英语,我也开个英文的,也学学这些细腻的写法. 可以先从英文的下手.
http://chinabounder.blogspot.com/search?updated-min=2006-01-01T00%3A00%3A00Z&updated-max=2007-01-01T00%3A00%3A00Z&max-results=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