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落幕,真唱的时代刚刚开始,或者即将结束?
我原本以为,除了魔术和赵大叔的小品——准确的说,已经突破严格意义上小品的形式,而是一台纯粹的娱乐节目——这次春晚的其他节目都一无是处。可是没想到,零点钟声敲响以后,时钟拨向大年初一的零时三十分时,最精彩的节目才上演。
是的,在我眼里,这次春晚最好的节目,恰恰出自十多年来最难出彩的歌舞。四人联唱的安排本有大杂烩的意味,不过在小概率情况下,大杂烩可能比地道的正餐要精彩许多——杂烩的结果是泔水,什锦小菜,还是佛跳墙,这要取决于厨师是谁。
李宗盛、罗大佑、周华健、张震岳,四个名字列出来,冠以纵贯台岛南北的铁路“纵贯线”之名,中老年男人不出,谁与争锋?
“听了他们的就知道什么叫实力,不必飙高音,完美的音色和现场 ”
“周华健他们唱完了,下面好多人都在唱再来一首!再来一首!!!! ”
“不分年代,不分年龄,不分男女,他们属于所有时代!!”
“这才是恒星,经典的歌曲50年以后都不会被忘记 ”
……
一片盛赞之中,引用了几位网友的评价。概括地说,我把纵贯线的表演总结为三个特点:实力,现场,永恒。
实力,如网友所言,那不是靠假唱愚弄观众,也并非飙高音或者玩弄技巧,而是用自己独特的音色演绎专属于自己的歌曲。当然,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歌手本人了解自己的音色适合怎样的音乐,所以最具实力的通常都是原创歌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歌手的音色和相貌都不出众(比如周杰伦和罗大佑),依然可以登上实力派唱匠,甚至乐坛教父的地位。至于王菲、周华健、或者张学友这等人物,尽管不善创作,歌唱实力却冠绝歌坛(能唱高音,却不刻意飚高音;技巧娴熟,却不刻意玩弄技巧),那是更加稀有的物种。
现场。大陆的晚会歌手几乎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现场,各中原因,恐怕又要归咎到政治氛围等因素了。今天纵贯线把“现场”搬进央视演播大厅,我看了十几年的春晚,头一回发现观众与歌手产生了互动——那不是偶像明星出场时尖叫、鲜花、伴唱之类,而是全身心的融入音乐里,一面欣赏,一面思索,从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词里感受音乐本身(而不是歌手)的魅力。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即使像刘德华、王菲,或者周杰伦等贵宾人物演唱完毕时,观众都不可能高喊“再来一首”,因为他们知道一人一首歌的演出已经结束。可是,纵贯线的表演却让人在瞬间产生了让歌手返场的冲动(幻想)。纵观近几届春晚,只有赵本山的小品能让观众产生如此错觉:因为赵本山在春晚的泰山北斗地位,使他的自由发挥达到近乎“为所欲为”的地步。如果观众反应热烈,他有权利即兴发挥、加料、伤停补时……从这个意义上说,纵贯线的音乐和赵本山的小品一样,都达到了演员与观众互动的最高境界(至少是目前的最高境界)——这,就是现场。
最后,是永恒。
人都会老去,容貌由美变丑,嗓音老得缓慢些,同样不能永驻。但是,好的音乐都是永恒的,好的歌手演绎好的音乐,他们与他们的作品都是恒星。而那些永恒的作品,受众不分年代,不分年龄,不分男女。
1958年生人李宗盛,演唱作于1993年的《真心英雄》。
1960年生人周华健,演唱作于1990年的《亲亲我的宝贝》。
1954年生人罗大佑,演唱作于1979年的《童年》。
1974年生人张震岳,演唱作于1998年的《爱之初体验》。
四个平均47岁的中老年男人,演唱作于2008年的《亡命之徒》(被央视阉割成《出发》)。
于是永恒。
最后,感谢央视,仅仅把这个十年中最精彩的节目安排在晚会频临结束时出场,而不是从头到尾阉割掉。
周华健唱的不是《亲亲我的宝贝》嘛~说到飙高音唱歌没感情的代表,我首选孙楠。此人每次无论在哪唱歌都一副屌样,自以为没人飙高音飚得过他,唱着唱着就沉浸到自己的高音与技巧之中去。什么歌给他唱,无论歌词是悲是喜,都是同一种效果。当年跟戴玉强合唱竟然还有妄图飙高音获胜的欲望,古时练武有武痴,此人是高音痴。
不好意思,是个bug。改过来了。那么晚写东西,外面还炮火连天,难免有失误啊高音痴什么的,自己心里清楚就行啦。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唉,这年头,想安安心心种田都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