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九三年》这本书,大概是小学或初中的时候,看一个类似正大综艺的节目。记得很清楚,在一个选择题单元,主持人向选手提问:雨果的名著《九三年》,题目“九三年”是指——
A.1593年 B.1693年 C.1793年 D.1893年
那个选手稍加思索便回答“1793”,居然答对了。当时我很崇拜他。
现在想来,编这道题目的人显然是个蠢货。答题的人虽然答对了,但是他本应当大义凛然地拒绝回答,既然他跟蠢货一般见识,那么……
如果换我来出题,首先想到的就是:路易十六、罗伯斯庇尔、丹东、马拉四个人当中,死在断头台上的有几位?——
A.1位 B.2位 C.3位 D.4位
自以为题目出得更深刻、更有内涵,其实我也是蠢货.
如果有一个法国综艺节目出题曰“《水浒》中共有多少梁山好汉?107、108、109?”,或者“梁山好汉中共有多少女人?1、2、3?”
中国人会怎么想?
九三年,不是那样的。
九三年
1893年,雨果都作古八年了,他是写科幻小说的,还是算命的?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除了公元元年,恐怕没有哪一年比1789年更加意义重大。如果把历史比作一条漫漫长路,多年以后,驱车由过去驶向未来的人们首先会在1789的里程处看到一座纪念碑式的地标,上书“美利坚合众国于此建国”;抬起头来,人们又会看到一块写有两行字的告示牌,第一行写着“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二行是“距离九三年还有四年”——举目远眺,影影绰绰一座身姿并不雄伟,仪态却肃穆无比的十字架屹立在不远处浓云密布的天空中,一束光从云层中洒下来,仿佛利剑穿透巨岩。
1789是疾风骤雨,是诞生,是活跃,是“自由、平等、博爱”;九三年是腥风血雨,是峰巅,是坚持,是“自由、平等、博爱,或者死”。
Falcon,哥被你气死了,你老来,老来,老来插我一杠子。本来那么含蓄的东西给你几句话讲的根历史教科书式的,那还要雨果干啥,文学干啥!索性这篇就写到这里了,无聊……
08年去看羽毛球吧,如果没有意外,届时的场馆播音将是一位故人,不是你的故人,是我的故人。
九三年一月十六日,法国议会以一票的微弱多数决定处决路易十六
九三年四月,法国元帅Dumouriez叛逃奥地利,反法联盟军队威胁巴黎
九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吉伦特派部分领导人被捕,其余潜逃,议会被雅各宾派控制
九三年六月世界第一部全体男性公民普选权宪法通过
九三年秋天,激进分子开始攻击全法教会,巴黎主教离职
九三年一年,四万法国公民死于全国性的动乱